萬物皆有靈
原始祖先對於宇宙、自然力量保持敬畏的心;長期與自然界競爭、各種生存考驗之下逐漸形成神靈觀。他們相信周圍就有神力精靈(風神、雨神、山神等)存在,也會將物品投射賦予人格或神格,將情緒寄託在物品上。
除了對自然界保持敬畏,原始祖先還會感激自然界給予的恩賜,比如水、陽光、食物、住所等。原始祖先對自然界的依賴,逐漸演變成神靈崇拜。
神祇原道
「神祇原道」一詞最早源自1930年的《富察哈喇禮序跳神錄》手稿中,滿語念成「索闊恩都兜羅soko endo doro」;也被寫成「神祇神道」,滿語念成「索闊蘇蘇兜羅soko susudoro」。soko為神祇,susu為故鄉、故土,doro為道理、規矩之意。薩滿想從眾神與人之間找出平衡的關係,便開始了「修道」之路。
薩滿認為,人類賴以維生的就是存在宇宙間一切生物,除了自身以外,任何地方、人都可能為神。神存在於另一個神祇世界,祂們幻化成天地之神、風雨雷電之神、江川之神、日月星辰之神,恣意地在宇宙間穿梭活動。
這些神與人類互動很密切,薩滿也在「修道」中找到與神連結的方法,便有了「降神」、「神靈附體」等儀式,成為人類與神之間的中間人。
薩滿發現神也有祂們的思想、習慣與生活,跟我們人類一樣都是日復一日。只是神的力量較大,能在忙碌之餘來到人世間協助人類解決困擾。
神
提到那麼多次的「神」,並非現今我們所認知宗教信仰裡的「神佛」,比較像是宇宙力量、自然力量的客觀說法。「神」可以是暴風雨,也可以是地牛翻身,祂是可以被看見、聽見、觸碰的存在。
#就在你我的身邊
#每天都會遇到太陽神與風神
四季屯富察哈啦大薩滿曾說:
神也能也,
神不在外,
而在心也。
心有則神有,
心滅則神失。
神處處有,
神處處在,
廣聚萬神獨善己身。
一直到今日,我們還是會對浩瀚的宇宙、千變萬化的自然界保持敬畏、感恩之情,讓我們把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,雖說「自身以外,任何地方、人都可能為神」,但還是要記得:「我願意相信我有力量與外界連結」。
#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靈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