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分享的文章《部落的季節》提到,很多部落沒有時間與日期的觀念,常常都要看到大自然的轉變,例如草轉綠色、捕獲大馬哈魚才知道已經過了一年,生日都是自己決定要哪一天過的,更別說他們有「過年」的習俗了。這次的文章特別講「滿族」,是因為他們的文化較其他偏遠種族還進步多元一點,滿族的文化交流(戰爭、通婚等)也比較多。
與我們相似的年節習俗
滿族的祖先女真人在宋朝之前,的確是「其民皆不知紀年」;到了金朝受到東漢文化影響,女真人與後裔滿族人都漸漸接受了年節的習俗,並與原有的文化相融合。
#佛教道教信仰也在此時傳了過去
當時習俗一直沿用到今天,滿族的過年叫做「過大年」,需要準備年貨、「忙年」近一個月。從農曆十二月(臘月)開始,男女老少都有各自要忙的事。東北地區流傳一段忙年諺語:「二十三灶王爺上天,二十四寫大字(春聯),二十五掃房土,二十六砍豬肉,二十七宰公雞,二十八蒸供花(祭祖),二十九糊香鬥(祭天地),三十晚上守一宿。」
男人負責許多粗重工作,比如說殺豬、灌血腸、殺牲畜、劈柴、打掃家裡、貼春聯等;女人做的事更多,買新衣、洗衣物、做飯、做各種年嚼物(過年吃的東西)。小朋友呢?就等著吃就好啦。
由於東北盛產糯高粱、玉米、糯米,也影響滿族人喜歡吃口感黏的糕點。婦女們會用蒸、煮、炸的方式,做出打糕、黏糕、葉餅、炸糕、黏豆包等二三十種傳統糕餅。其中最以黏豆包為過年不可或缺的食物,因為黏與「年」字同音,豆包又是圓圓的模樣,有新的一年闔家團圓的意涵。
滿族的年節祭祀
薩滿崇敬火神,所以族人特別崇拜灶王爺(灶神)。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這天,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灶王爺、灶王奶奶神像放灶台兩側祭拜。相傳這天也是灶王爺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的日子,族人會準備高粱、灶糖、白酒、高粱桿做成的小雞小狗當作祭品,還另外做小馬當作灶王爺飛上天的坐騎。
#還有人會抓活體蟑螂給灶王爺當坐騎
族人祭拜後,會將灶王爺神像的嘴用灶糖塗上厚厚一層,讓灶王爺到達天庭之後心情大好、講話甜甜,接著就會將灶王爺、灶王奶奶的神像與供品全部燒掉。這個「祭灶」只能由一家之主的男人來做,女人不可以拜,小孩也不能摸灶台,但小孩可以將灶王爺沒有「吃完」的灶糖吃光光。
年節佈置
祭灶隔天就是寫大字的日子,族人會貼上春聯、福字、掛年畫,如果是買不起春聯的家庭,就會在家裡貼上紅、黃、粉色的紙條(貼春條),增加過年氣氛;如果有預算可以買很多春聯的家庭,就可以到處貼了。祖宗板上貼「祖德高懸」,大門貼上「喜氣臨門」,窗戶貼上「四季平安」,豬圈、雞舍與牛棚也分別貼上「肥豬滿圈」、「雞鴨成群」與「六畜興旺」。
#就是要貼好貼滿的年味
滿族有個傳統技藝「剪窗花」,也是每個年紀的女人爭相比較手藝的時候。窗花有各式各樣的花樣與代表吉祥話,媳婦們想展現創意技術就是這時候了。這天不僅會貼春聯、剪窗花,還會依照各家姓氏貼上代表顏色的掛籤,有驅邪納吉的涵義。
過年前要做的事很多,還要好好洗澡代表除去汙穢,男人們也要去剃頭才能過年(過年期間不能剃頭剪髮)。到了過年這天,家家戶戶會在大門前或庭院豎立燈籠桿(立天燈),旁邊設立供桌擺上供品,據說這樣可以驅逐妖魔、傳遞平安之意。
滿族認為高高的燈籠桿可通往祖宗與天神所在的天堂,像是薩滿去另一個非實相世界的通天樹,各戶還會展現最高的桿子形成特殊的景色,直到正月十五日才會漸漸撤下。
跟大家拜年
滿族的過年習俗很有趣吧,生長在都市的我很少感受到年節氣氛,不過家裡有貼上幾張春聯應景一下。
最近官網準備重新翻新,可能會施工到過年後,不過療癒與課程可以照常下單不受影響喔!有其他任何問題歡迎私訊給我,祝福各位朋友新年快樂,吉蛇開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