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看過「跳大神」嗎?最近我去看了《破墓》這部電影,就應景的來跟大家分享薩滿的詩歌與跳神。
與非實相世界的「靈魂之歌舞」不同,祭祀儀式前吟唱詩歌與跳神舞蹈,能讓薩滿更快進入出神狀態,搭配快速敲打的鼓聲轉換腦波,就能展開一系列的儀式活動。
詩歌
詩歌又稱作「神歌」、「祭歌」,是薩滿世代相傳的歌曲。同樣的詩歌在不同薩滿傳唱下會有不同的感覺,因為每個薩滿能連結到的神靈不同,請神、展現的樣貌也不同。
古代部落的語言結構很簡單,詩歌也是描述日常生活居多。各地方文化會加入特色口音,像中國東北的部落會加入噢、嗻、哈、耶、嗚等語助詞;咻、呼、額等狀聲詞代表歌詞意境;阿哈咧、嗨伊耶、阿哈喂、烏離離等詞就是帶著敬意、附和的吟詞。
鄂倫春族祭祀女神、守護神吟唱的詩歌:
特窩咧、特窩咧(特窩咧),
雄鷹把你叼起來(特窩咧),
你坐著白雲飛上天(特窩咧)。
我有事相求(特窩咧),
請你好好下凡到人間(特窩咧)。
我們用金子換來了動物(特窩咧),
奉獻給你麅子和犴(特窩咧)。
薩滿如果想贏得族人的崇拜敬重,他私下會努力鑽研出朗朗上口、好聽優美的曲調。詩歌不但能獨唱,也能與小薩滿、助手對唱。可惜的是,這些神聖的詩歌大多只內傳不外流,只有少數被保留下來。
#即使有文字保存也不見得能被唱出來
跳神
跳神行為指的是薩滿祭祀儀式中,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呈現的舞蹈動作。動作分為古舞、祭舞、宗族舞與獵舞等,當神靈附體薩滿動作會飄忽不定,但一穩定下來,就是傳達神意的時候。
舞蹈能表達薩滿獨特的情感與特殊語言,也能檢驗他的能力與降神成功與否。透過舞步、手勢、擺肩、甩頭、轉圈等動作,薩滿能呈現各種神附型態,從動作就可以看出是人神、鳥神、植物神、猛獸神或宇宙神降臨。
薩滿也會持各種器具起舞,呈現刀舞、棍舞、鞭舞、鈴舞、絲綢舞等,目的是要防身、媚神與誘魔,透過舞蹈呈現的樣貌比語言詞彙還豐富。
祭祀
除了邊唱邊跳、手持物品跳舞,還有一種最特別的舞蹈——崇血舞。崇血舞源自遠古時代對生命崇拜,古人認為:血是靈魂存在的地方,也能滋養神魂,所以獸血成為祭典中最神聖的祭品。
鄂倫春族的春祭在每年五月舉行,穿上神服的薩滿會用獸血塗抹神偶嘴部,象徵給神靈喝血;接著他會坐在野豬皮上敲鼓唱歌,隨著曲調越來越激昂大家情緒也更加澎湃,薩滿邊唱邊喝獸血,再傳給小薩滿喝,最後給族人來喝。
祭祀完成族人也會一起跳舞,大家手拉手以篝火為中心圍成一圈,開心興奮程度已到無我的境界。薩滿與族人載歌載舞的歡愉氣氛,讓平常心情低落、憂鬱的族人重新燃起信心,也鞏固部落間的向心力與生命力。
儀式的傳承
不論進行什麼儀式,薩滿都脫離不了詩歌與舞蹈,從降神開始到娛神、酬神與謝神,每句歌詞、舞蹈頓點都是薩滿透過神靈要傳達的語言。原始部落裡沒有什麼娛樂活動,激烈又戲劇性的薩滿舞蹈可以說是祭祀儀式中最值得一看的。
歷經宗教融合、時代變遷影響,每個地區文化的薩滿呈現方式大不相同。台灣宮廟文化裡的乩童也會在儀式中吟詩起舞,有時我幫個案療癒前也會拿起雨聲器打著節奏念祈禱詞。這些做法都在醞釀狀態,也代表對儀式的敬重。
#不過時間有限的關係
#力量動物就沒有讓我起舞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