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那些沒有文字的部落來說,要怎麼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、多一歲了沒呢?這次的專題要分享的是中亞、北亞部落觀察季節的作法與時間概念。
#很多都是老祖宗的智慧呀
各部落的季節活動
許多部落延續祖先的生活經驗,認定季節的數量也不同。鄂溫克族依照大興安嶺氣候與周遭動物的習性,將一年分為六季:打鹿胎季,割鹿茸、獵捕懷孕母鹿;擋魚晾子季,也就是曬魚乾、蹲堿場狩鹿季,獵取鹿肉、鹿鞭;晾獸肉季,延續上一季將肉曬成肉乾;最後是冬獵季與狩獵停止季。
#這裡的鹿都是指馴鹿喔
鄂倫春族雖然也獵捕馴鹿,但他們將一年依照雪、草與馴鹿的活動期劃分為四季:鹿胎期、鹿茸期、叫鹿圍期、打皮期,這四個時期都是狩獵的黃金時段。
部落多按照自然界的生態規律活動,這也成為他們分別季節的指標。赫哲族認為,積雪融化為春季、樹葉轉綠為夏季、草木轉黃樹葉掉落為秋季、下雪水結冰為冬季。捕魚時如果捕獲一年才迴游一次的「大馬哈魚(狗鮭)」,便知道已經過了一年、多了一歲,還會將魚頭掛在自家倉房上。
#用鮭魚皮做衣服跟藝術品的就是赫哲族
特別的時間概念
原始部落大多沒有「日期」、「歲月」的概念,蒙古人依照草木、氣候變化安排農牧工作,只要草變成綠色就是過了一年,能從事農牧的時間為春秋兩個季節。哈薩克族一年分為冬窩子、春窩子、夏窩子、秋窩子四個季節,氏族們一起遷徙、剪羊毛、割草等生產活動。
鄂溫克族依靠太陽與星星來計算時間,他們不說幾點,反而會說現在是「找狍子(狍鹿)的時間」、「吃飯的時間」、「天剛亮的時間」。族人也發揮擅長打結的本領,研究出一套繩子與木片組合的「結繩計時法」。
同樣使用結繩計時法的還有鄂倫春族,他們以月亮的圓缺為判定標準。赫哲族將此法進一步改良,發展出「圓盤木日曆」。圓環中有兩條槓,上面那條有12片木片代表12個月,下面那條有30片木片代表天數,避免數太多搞混,有些圓盤的15日還會做得比較大以供識別。
部落族人沒有歲月的概念,也許是看到大自然的偉大壯麗,覺得人類渺小不值一提;也有研究指出,清代的封建制度讓大部分偏遠地區的部落停留在原始思維,沒辦法跟著時代進步。
跟大自然融合
很多儀式與文化因此被傳承、保留下來,族人依舊崇拜著大自然萬物。在各個生產活動開始前,薩滿會舉辦祭祀儀式以銘謝大地給予的食物與精神。
鄂倫春族在春祭大典中祈禱整年的狩獵豐收、平安順利;蒙古的春祭、秋祭對應兩個季節,春祭祈禱人畜興旺,秋祭感謝神靈保佑並慶祝豐收。
部落祭祀時,氏族中地位最高的薩滿會為即將出發狩獵的勇士們祝福,請祖靈保佑勇士們平安出門、豐收而歸。勇士大多會在如此大規模的祭典下,獲得勇氣、得到成就感。
專題取材
許多朋友很納悶,為什麼我都是分享中國東北的薩滿文化,一部分原因是我學習薩滿旅程的技術是來自於蒙古,另一部份是這地區的背景文化對我來說較有共鳴(南美洲的文化不熟悉,需要花一點時間了解)。很多部落儀式與思想也延伸到現代,不管是宮廟文化中、戲劇裡都能看見一些影子。
我不是一個對歷史、人文感興趣的人,起初因為要寫專題文章,就四處看了書、影片、相關文章與論文,沒想到就這樣看出興趣來了,但還不至於將薩滿文化研究透徹啦。未來也會延伸去研究台灣原住民、南美洲薩滿文化的內容,敬請期待囉!